近期,开元(中国)举办了作物生物学论坛暨引进人才项目报告会,院长原向阳、副院长郭数进、张春来教授先后主持了报告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30余名师生参会。
作物生物学论坛暨引进人才项目报告会会场
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孙文献教授就稻曲病菌效应蛋白SCRE1抑制水稻免疫的分子机制做了讲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戚益军教授主要对植物非编码RNA作用机制和功能特别是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做了讲解;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莱斯特大学细胞遗传学家Pat Heslop-Harrison和刘青研究员就着丝粒的结构、功能和研究技术做了精彩的报告,展现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结合基因组学的发展前景;山东农科院作物所李根英研究员主要分享了小麦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与展望,建立了无基因型限制的高效小麦转基因技术平台和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开发了小麦多基因多靶点编辑载体系统,利用该体系实现小麦基因编辑的规模化应用,创制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新种质;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范晓荣教授就作物氮磷肥高效利用、减肥减排和防止温室气体效应的机制与分子育种做了汇报;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张蘅研究员对藜麦功能基因组学进行了介绍,以天然耐逆植物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糜子(Panicum miliaceum)为研究材料,综合应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他组学手段,系统研究植物耐逆性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理,为增强作物耐逆性提供理论基础;中国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陈军副教授系统回顾了国际上高粱基因组与分子遗传现状,主要对高粱高生物质突变体的解析进行了报告,对高粱突变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邹扬就小麦5A染色体的结构对减数分裂重组的影响做了汇报。
会议上,开元官方网站吴玉香教授、姜晓东、贾举庆副教授等农学、植保、生科院专家学者们与报告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孙文献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吉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山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共建专家。分别于1992、1995年获南京农大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获美国Ohio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等多项,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戚益军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1-1995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本科。1995-2001,原浙江农业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博士;2001-2004,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2004-2006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2006-2011,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1-现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0 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2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 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7 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John Seymour(Pat) Heslop-Harrison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外知名学者, 英国莱斯特大学遗传学和基因组系教授。课题组发表论文350篇,被引用15261次,H指数68,授权发明专利2项,近期成果:绘制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e Colla) 523Mb 基因组序列草图(Nature, 2012, 488 (7410): 213-217);矮牵牛基因组起源重复序列组证据(Nature Plants, 2016, 2:16074);提出真核生物核小体结构和着丝粒组装理论(PNAS, 2013, 150 (50): 19974-19975)等。担任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IAEA/FAO常任专家顾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HEFCE任项目评委、生物细胞遗传学会主席。担任Annals of Botany主编,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lant Reproduction接受编辑,Chromosome Research名誉主编。1980/10-1983/02 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学博士; 2018/8-至今,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海外知名学者;2000/10-至今 英国莱斯特大学遗传学和基因组系教授;1990/06-2000/09 英国John Innes Centre 首席科学家;1986/10-1990/05 英国农业研究理事会植物科学研究所研究科学家;1982/10-1986/09 英国剑桥大学和植物育种研究所博士后。
刘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陈焕镛研究员。1993.9—1997.7: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 1998.9—2005.3: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硕士、博士学位 2001.7–至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青年研究员,陈焕镛研究员。2006.6–8、2009.7–2010.7、2012.8–2013.1美国史密斯桑尼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6.11–2017.10: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 Annals of Botany、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Plant Ecology、PLOS ONE等发表。
李根英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三级研究员,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首席专家,兼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无党派代表人士议政建言小组成员,山东省富民兴鲁专家顾问团成员。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转基因专项重大项目、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七大作物育种专项,山东省良种工程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小麦品种4个:在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BMC Plant Biotechnology 等发表学术论文 5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长期从事小麦分子育种工作,建立了无基因型限制的高效小麦转基因技术平台和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春小麦最高转化效率达到 95%,冬小麦的最高转化效率达到 46%,突破了小麦基因型对于基因转化的限制;开发了小麦多基因多靶点编辑载体系统,单基因三靶点同时编辑效率达到 100%,双基因六靶点同时编辑效率达到96%,利用该体系实现小麦基因编辑的规模化应用,创制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新种质。建立了小麦分子育种信息共享平台,收录了国际上小麦可用的分子标记及其载体品种,实现了小麦分子育种信息的网络化服务。
范晓荣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博导、钟山学者。亚洲肥料协作网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作物氮磷肥高效利用、水稻生物技术。1995.9-1999.6 南京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本科毕业,1999.9-2005.11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英国洛桑试验站、John Innes中心博士后,访问科学家。2018年江苏省及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大北农“优秀博士生论文导师”。2016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亚洲肥料协作网主席,论文在PNAS、Plant Biotechnology J、Plant Physiology等发表。
张蘅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PI。1999年9月-2003年7月, 在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8月-2009年8月, 在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9月-2011年12月,在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以来,在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任青年课题组长、研究员、基因组学平台负责人、博士生导师。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资助。现任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科院青年创新会会员上海分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遗传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天然耐逆植物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糜子(Panicum miliaceum)和拟南芥为研究材料,综合应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他组学手段,系统研究植物耐逆性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理,为增强作物耐逆性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发表在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Current Biology等。
陈军: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教授,2008–2012年在四川农业大学获学士,2012 - 2018中国农业大学开元官方网站作物遗传育种获硕士、博士学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助研。在Journal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 Exp Botany、Plant Cell & Physiology等发表论文数篇。主要从事高粱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生物量等)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方面的工作,对两个高粱突变体(多分蘖NAB1和脆秆BC1)进行了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邹扬: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山西农大种子工程本科毕业,四川农大硕士毕业,师从唐宗祥教授教授和杨恩年研究员,在小麦远缘杂交细胞遗传论文在BMC-Plant Biology发表。